1991年夏末,北京某招待所内正举行一场特殊的老红军聚会,与会者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,他们相互搀扶着南昌股票配资,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对方胸前的勋章。
就在这温馨的场景中,一位身着旧式军装、腰板笔挺的老人却始终站在门口,迟迟不愿入座。
这位老人正是开国上将杨得志,时年八十高龄,当工作人员劝他坐下休息时,他郑重地摇头道:"老首长还没到,我咋敢坐?得在外面站一会儿。"
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,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。
展开剩余87%杨得志口中的“老首长”,究竟是谁?为什么让杨得志对他如此敬重?
战火中的师生情谊杨得志等的人,是开国上将李聚奎,两人的缘分始于红军时期,当时李聚奎任红一师师长,杨得志是他麾下的团长,当时的杨得志也没想到,这段原本简单的上下级关系,却结下了一生的师生情谊。
1935 年,有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渡河畔之战,红军长征行至大渡河,老蒋扬言要让红军成为 “第二个石达开”。
湍急的河水裹挟着乱石奔涌,对岸敌军的碉堡林立,军委将强渡的重任交给了红一师。
刚接任红一师师长不久的李聚奎,在沙盘前沉思良久,最终将先锋任务交给了杨得志:“你带十七名勇士强渡,我在岸边给你们打掩护,放心,火力一定跟上!”
杨得志记得清楚,当时李聚奎的眼神里满是信任。他立即从全团挑选出最精干的战士,组成 “大渡河十七勇士”。
战斗打响时,李聚奎亲自守在重机枪阵地,手指紧扣扳机,目光死死盯着河面上的渡船。
当渡船在敌军的枪林弹雨中摇摇欲坠时,李聚奎猛地大喊:“瞄准敌人碉堡!给我打!”神炮手赵章成的炮弹应声命中,对岸的火力瞬间哑了大半。
渡船靠岸的那一刻,杨得志带着勇士们冲上滩头,而李聚奎的掩护火力始终没停。
直到红军主力顺利渡河,李聚奎才踩着泥泞跑到杨得志身边,双手紧紧握住他的胳膊,声音因激动有些发颤:“好样的!没辜负全师的期望!”
杨得志后来总说,那场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。若没有李聚奎精准的指挥和拼尽全力的掩护,十七勇士未必能活着上岸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“李师长”这三个字,在他心里成了 “信任”与 “依靠”的代名词。
而李聚奎能成为杨得志的 “老首长”,当然也是有很深的资历,早在此前的第四次反围剿中,李聚奎就已是红军中威名赫赫的 “铁血师长”。
他率红九师直插敌军心脏,以极小的伤亡全歼国军一个师部,还活捉了敌师长李明。这样的战绩,加上大渡河畔的并肩作战,让杨得志从心底里认定:这位师长,值得他一辈子敬重。
永恒的敬意大渡河的枪声渐远,可杨得志与李聚奎的情谊,却在岁月里愈发深厚。这种敬重,从战火纷飞的年代,一直延续到和平建设时期,从未因时间或地位的变化而褪色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两人虽奔赴不同战场。李聚奎在太行山创建抗日根据地,杨得志在冀鲁豫平原浴血奋战。却始终记挂着对方。
1942 年,李聚奎在反 “扫荡”中身负重伤,消息传到杨得志耳中时,他正率部与日军周旋。
连夜清点出仅存的药品,杨得志亲自挑选可靠的通信兵,反复叮嘱:“一定要把药送到李师长手里,告诉他,我们还等着和他一起打鬼子!”
后来李聚奎康复,第一件事就是给杨得志发去电报:“药收到了,等赶走鬼子,咱哥俩喝一杯。”
新中国成立后,两人的身份变了。李聚奎先后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、总后勤部政委,杨得志历任济南军区司令员、总参谋长。
可彼此的牵挂没变。李聚奎每次到北京开会,杨得志总会提前打听好火车到站时间,亲自去车站接站,杨得志到外地视察,只要顺路,一定会绕道去李聚奎的住处,哪怕只坐半小时,聊几句家常。
有人曾问杨得志:“您现在也是上将了,何必这么麻烦?”
他却认为,在自己心里,李聚奎永远是自己的老首长,这点不会变。
杨得志动容的,不止是李聚奎的资历和战功,还有李聚奎淡泊名利的品格。
1955 年全军授衔时,陈赓大将曾当着毛主席的面说:“我的大将军衔,其实是李聚奎给的。”
原来红军时期,陈赓曾接替李聚奎担任师长,可档案中没有明确记录。组织上向李聚奎核实,他毫无犹豫:“陈赓是接我的班,他当师长比我合适。”
正是这份坦荡,让陈赓顺利授衔。而李聚奎自己,直到 1958 年才被授予上将军衔。
有人为他不平,他却坦然:“比起牺牲的战友,我能活到今天,已经很知足了。”这样的胸怀,让杨得志的敬重里,又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钦佩。
当李聚奎坐着轮椅出现在招待所门口时,杨得志几乎是立刻迎了上去。
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双手紧握,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,久久没有松开。李聚奎拍着杨得志的肩膀,声音里满是感慨:“得志啊,你还是老样子,这么讲规矩。”杨得志的眼眶有些发红,只简单回应:“老首长,这是应该的。”
周围的老红军们都安静下来,看着这一幕,不少人悄悄抹了泪。
杨得志这一站,是半个世纪前大渡河畔的信任,是抗战时千里送药的牵挂,是和平年代始终不变的敬重。
这场聚会,成了两位老将军最后一次公开相聚。
不久后,李聚奎因病逝世,杨得志亲自为他扶灵送行。
在追悼会上,这位一生戎马的老将军哽咽着说:“李聚奎同志是我的好首长、好老师,更是我的良师益友。他教会我的,不仅是怎么打仗,更是怎么做人、怎么待战友。”
杨得志站在门口的身影,是老一辈革命家最朴素的情谊:战场之上,是彼此托付生死的信任,和平之中,是历经岁月不改的敬重。
这份情谊,像大渡河畔的河水,虽历经风雨,却始终清澈,也像他们胸前的勋章,虽蒙上时光的痕迹,却愈发闪耀。
参考资料: 授衔时陈赓为何不买毛主席的账,非要说“我的大将军不是你给的,是李聚奎给我的”? 文汇网 2021-03-16 16:35:55 李聚奎 发布日期:2019-02-20 来源:人民英雄网发布于:河南省惠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